挑山工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掌握生字词,如“泰、杖”,理解特定词汇如“折尺形路线”、“心悦诚服”的含义。
2. 阅读理解:深入理解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和路线,通过默读和想象,感受挑山工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通过联系上下文,分析挑山工的语言,解读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3. 情感态度:通过挑山工的形象,引导学生体会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品质,感悟人生需目标专一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文本分析,理解挑山工采用折尺形登山路线的科学性和艰辛,结合文本绘制折尺形登山路线图。
难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挑山工朴素话语背后的哲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情感共鸣。
三、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激趣质疑(5分钟)
通过展示游客轻松登山与挑山工负重登山的对比图片,引发学生对两者差异的思考。
引入课题“挑山工”,强调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鼓励学生自主提问,标注疑问,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2. 合作·突破重点(20分钟)
通过默读和讨论,梳理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和路线,结合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折尺形路线”的原理。
分组对比游客与挑山工在登山方式、路线、速度和态度上的不同,重点讨论挑山工如何在路程更长的情况下保持速度优势。
3. 聚焦对话·感悟哲理(15分钟)
引导学生品读挑山工的语言描写,体会其坚定感和朴素智慧。
通过小组讨论,挑山工“我跟你们不一样”背后的深层含义,结合游人的“玩玩闹闹”与挑山工的“目标专一”进行对比分析。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享类似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经历或感悟。
4. 拓展延伸·升华主题(10分钟)
通过情感诵读,感受挑山工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进行哲理写作,以“我身边的‘挑山工’”为题,描述身边具有坚持不懈品质的人。
四、板书设计
挑山工
登山特点:折尺形路线 → 科学省力防碰撞
语言描写:坚定目标 → 脚踏实地前行
哲理启示:坚持不懈 → 超越自我,实现目标
(配合简笔画展示登山路线和关键词)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
1. 多媒体资源:包括登山路线动画演示、挑山工劳作视频片段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挑山工的登山方式和精神风貌。
2. 实物道具:如扁担模型、折尺实物等,用于演示路线特点和帮助学生理解挑山工的负重情况。注重图文结合,使用图片和图表来辅助说明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