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胜董平等朝廷武将,为何遇到梁山,只是稍作
梁山武将的归降之谜:关胜与董平的选择背后
当朝廷的武将遇到梁山,为何他们只是稍作抵抗,便选择纳头就拜?这其中隐藏了怎样的故事和深意呢?让我们一同揭开这一神秘的面纱。
以关胜为例。作为后人,关羽的义薄云天精神,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关胜在面对梁山的挑战时,却选择了投降。这背后的原因,其实与他之前在蒲东巡检的任职经历息息相关。在宋朝,武将的地位低下,即使是将军面对文人也必须谦卑。这种长期受到压制的环境,让关胜对朝廷产生了不满和怀疑。他有着非凡的才能,却长期被埋没在地方,这种境遇让他意识到,投降或许是他的唯一出路。
董平的情况略有不同,他在东平府担任兵马都监,品级不高,且受到辖制。当他看上程太守的闺女时,却被对方拒绝,这使他心生怨恨。当宋江攻打东平府时,董平被俘虏,他没有抵抗,直接投降。这其中,除了逃避追责,还有他和主官的不和。在朝廷中,武将本身就不受待见,再加上与主官矛盾重重,他独自一人承担了失城之过。
无论是关胜还是董平,他们在投降之前,对朝廷都或多或少有些不满,甚至对朝廷缺乏归属感。这种情绪在呼延灼口中得到了印证。他说:“非是呼延灼不忠于国,实慕兄长义气过人,不容呼延灼不依,愿随鞭蹬。”这句话道尽了那些投降梁山武将们的苦楚。他们并不是不愿意忠君体国,而是朝廷中的种种腌臜事情,让他们心寒。
真实的历史也是如此。整个宋朝,对宋朝有归属感的人寥寥无几。誓死抵抗者固然是英雄,但更多的则是那些望风而降的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众人都缺乏对朝廷的归属感。曾经有人曾说“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天下太平”,但在宋朝,文官都爱财,武将偏惜死。这也是梁山得以壮大,朝廷武官会轻易投降的原因之一。
这些武将的投降,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选择,更是对朝廷长期积弊的反抗和无奈。他们的选择,让我们看到了宋朝朝廷的种种问题,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英雄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的苦楚、无奈和挣扎,都成为了我们思考历史、反思现实的宝贵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