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任权之争的起因是什么?叙任权之争是怎么结束的?
“主教叙任权之争”:罗马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力博弈
在11世纪中期至12世纪初,一场关乎主教叙任权的激烈争执在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间展开。这场斗争不仅关乎教会的内部权力分配,更是封建领主与其上级宗主的权力博弈的集中体现。
概述
主教叙任权之争,是一场关于谁应该掌握主教的任命和封立之权的冲突。在当时的西欧,各级封建领主都是其上级宗主的附庸,受封者需向宗主行效忠礼,并接受其所行的叙任礼。而在德意志,主教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附庸,其职位的任命权掌握在皇帝手中。皇帝借此对教会实行控制,而教会领主则有时会凭借自己的地方实力与教皇抗衡。
争斗由来
长期以来,教廷与各国的世俗领主间存在着相互借重与矛盾争斗。教皇曾试图通过借重皇帝的力量来摆脱意大利贵族的控制。到了11世纪,教廷开始更加重视德意志教会的控制权问题。他们认为,教会权力不应受制于国君,皇帝也无权插手主教的遴选和叙任。格列高利七世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之间的斗争,更是将这场主教叙任权之争推向了高潮。
格列高利七世主张解除世俗君主对主教的叙任权,而亨利四世则坚决反对。他们在沃尔姆斯召开会议,展开激烈的对抗。最终,格列高利七世被迫做出妥协,亨利四世赢得时间重新组织力量同教皇斗争。虽然格列高利七世后来试图再次夺回主动权,但政治局势已对亨利有利,最终格列高利七世在流亡中死去。
争斗结束
格列高利七世和亨利四世死后,斗争仍在其继任者之间继续。直到1122年,教皇卡利克斯特二世和国王亨利五世订立沃尔姆斯宗教协定,双方才达成共识。协定规定,德意志主教不再由皇帝直接任命,而是在皇帝或其代表、教会以及大主教等共同协商下,按照教会法选举产生。主教在其封地上的世俗权力由皇帝授予,而教会权力则由教皇授予。至此,主教叙任权之争以双方妥协而告结束。
这场斗争反映了当时教会与世俗权力的冲突和博弈,也体现了封建制度下领主与宗主之间的复杂关系。虽然争斗激烈,但最终双方通过协商和妥协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使得教会和世俗权力得以共存。这场斗争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教会和世俗权力的关系设定了基调。
在世界历史上,类似的主教叙任权之争也在其他国家发生过,但无论是持续时间还是激烈程度,都不及德意志。而在沃尔姆斯宗教协定之后,这样的斗争在其他国家也陆续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