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为何败走麦城?诸葛亮早就料到了
在公元219年的历史舞台上,关羽,这位英勇的将领,经历了从辉煌到失落的转变。他曾在高调的胜利之后,被东吴俘��8获。这场转折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早在公元21世纪之初,诸葛亮的《志》中已预见性地指出未来的战略方向: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关羽作为刘备的二弟,虽拥有假节钺的权力,却未能深入研究军师之言,更未与刘备等高层商讨。他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却缺乏与军师间的信任和依赖。
诸葛亮的智慧如同明灯,照亮未来的道路。他明确指出,荆州是可以谋夺的,益州是刘备的福地。刘备集团的发展轨迹也正如诸葛亮所料,他们先是占领荆州四郡,再进入益州。在占据益州后,更是成功收复汉中。此时的刘备势力已实现了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
关羽的骄傲却成为了他的致命弱点。他拒绝了孙权的联姻提议,对他人态度倨傲。即便他任用官员,却未能与他们维持良好的关系。更为致命的是,他在处理后方事务时未能妥善处理与糜芳等人的关系。诸葛亮曾强调“外结好孙权”,但关羽在与孙权结盟时却遭受侮辱,这无疑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关羽在出兵攻打樊城时忽视了后方的不稳定因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封,他在面对不稳定局面时选择不出战支援。而诸葛亮曾提到的“天下有变”,指的是在敌方出现变数时出兵。关羽出兵的时机并不恰当。当时曹操已放弃汉中,集中兵力增援南方。关羽兵力有限,虽打退了于禁,却未能挡住后续增援的曹军。因为没有援军,他最终失败。
军师对于任何一个势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关羽虽有权利自行出兵,但若没有军师的指点,仅凭他的谋略和见识,是难以在战场中立足的。他的失败警示我们:即使拥有再高的地位和权力,若没有充分准备和军师的支持,也难以取得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