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宜黄锅底山遗址发现环壕聚落
在抚河上游的古老河畔,一场历时数月的大型考古发掘活动在锅底山遗址区域展开。这一遗址,位于宜黄县棠阴镇解放村的大坪上组,毗邻紫云古寺,宜水河在其附近静静流淌。此次活动是由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抚州市文博所和宜黄县文物管理所共同发起,其背后是深厚的国家文物局的支持。
锅底山环壕聚落遗址,犹如一部沉睡千年的历史长卷,等待着时间的解读。遗址由台地、城墙、壕沟及外壕堤四部分构成,占地面积约四万二平方米,台地高出四周农田,呈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地势。此次发掘区域主要位于台地的西北角,对城墙、壕沟及部分壕堤进行了深入的。
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考古学家们布下了密集的探方和探沟,发掘面积达到数百平方米。清理出的遗迹包括墙基、柱洞、灰坑等,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这些遗物中,石器有锛、斧、镞等,陶器则有罐、鼎、豆等残片及纺轮。陶质分为印纹硬陶与夹砂陶,其中的印纹硬陶以其丰富的纹饰令人瞩目。
这个遗址的文化堆积厚度达到两米左右,分为四层。根据各层出土的遗物以及周边遗址的对比,这个遗址的历史年代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夏至早商时期以及商周时期。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代表性遗物。
城墙、壕沟、壕堤的解剖情况也显示了这一遗址的丰富性。城墙位于台地外侧,开口于四层之下,外陡内缓,显示出明显的人工堆筑方式。壕沟和壕堤同样具有丰富的历史信息,从出土遗物分析,它们的始建年代应与新石器时代晚期相符。
锅底山环壕遗址的考古发掘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通过这次发掘,我们发现了以锅底山为中心环布的九处遗址,构成了一处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时期的聚落群。通过对城墙、壕沟和壕堤的科学发掘,我们确定了环壕遗址的基本元素。通过对典型地层和出土遗物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构建出三个历史时期的时空框架。
这次考古发掘为我们了解环壕聚落类遗址的分布规律、文化性质及功能布局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也为建立抚河流域先秦文化编年序列、厘清樊城堆文化的发展脉络及下限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这次发掘在江西尚属首次,为我们重新认识江西及南方片区先秦时期的文化面貌提供了契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锅底山环壕遗址的发掘是一次重大的历史发现,为我们揭示了古代文明的奥秘。让我们期待未来更多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人类历史的秘密。(图文来源于《中国文物报》) (奇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