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助攻食用豆战“疫”
蚕豆豌豆的春天:农业科学院专家助力食用豆产业抗疫情保生产
随着春天的到来,我国南方的秋冬播蚕豆豌豆陆续开花结荚,北方的春播工作也紧张有序地展开。在这一关键时期,新冠疫情的阴霾依然笼罩,如何确保食用豆的安全生产和有效供给,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挑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专家们,为此展现出了坚定的决心和专业的力量。
其中,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程须珍,提出了一项紧迫的任务——“防疫情、促生产、保供给,为有关部门和用户提供技术咨询”。他迅速组织全体系人员,深入调研并预测疫情对食用豆产业发展产生的影响,为相关部门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技术支持。
在程须珍的带领下,团队不仅撰写了详尽的科普教材,还通过微信、会议等现代媒体,实时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确保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针对长江流域的低温阴雨天气,程须珍特别关注南方地区蚕豆豌豆的生产情况,组织开展了病虫害预测,并撰写了一系列技术报告,及时为重庆、四川、江苏等地的相关部门和种植大户提供春耕春种的对策。
疫情期间,部分地区农产品产销不畅的问题也引起了程须珍等专家的高度关注。他们联合相关企业发出“爱心助农”计划倡议,为全国核心产区的滞销农产品打造紧急供应链。食用豆体系更是积极行动,对接16个省份的50多家中小企业和农民种植合作社,帮助滞销的干鲜食用豆、芽苗菜等进入市场。
如今,云南保山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的滞销鲜食蚕豆豌豆已在淘宝网上线,这背后离不开程须珍团队的努力和智慧。他们的辛勤工作,不仅保障了食用豆的安全生产和有效供给,也为抗击疫情贡献了一份力量。
在春天的脚步中,我们见证了农业科学院专家们对食用豆产业的深沉热爱和专业担当。他们像蚕豆豌豆一样,在困境中开花结荚,为我国的食用豆产业带来希望与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