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坤:“未成年”不是犯罪的“免死金牌”
河南教师李志超,在街头遭遇一幕令人震惊的情景。他目睹四名青年公然当街小便,出于对社会公序良俗的维护,他决定出面制止。这一举动却引发了一场意料之外的暴力冲突。他被这四人殴打至多处骨折,伤势被诊断为“轻伤二级”。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李老师展现出了惊人的冷静和勇气,而警方对此事也展开了谨慎的侦查。
这些当街小便的青年,他们的行为无疑揭示了他们素质的缺失。在大庭广众之下,他们竟然能做出如此令人不齿的行为,显然已经丧失了基本的羞耻感。这种行为,如同他们丢弃了做人的尊严。我们不禁要问,他们的父母是如何教育的?是什么“文化”的“熏陶”让他们失去了做人的底线?此刻,他们或许尚未意识到,即便是孩子,也需要有人站出来提醒和纠正他们的错误。
李老师仗义执言后,却遭到更严重的暴力反击。这些青年不仅不听劝,反而对李老师大打出手。甚至在警方赶到现场后,他们竟然毫无羞耻地高喊自己是未成年人。这是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还是他们无知无畏?他们在犯罪时无视法律的存在,而在面临惩罚时却想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这些孩子似乎在用自己的身份作为“免死金牌”,肆意践踏法律的底线。这不禁让人想起那令人痛心的“犯罪要趁早”的荒谬言论。看来,法律在保护孩子成长的也需要对这些“小树”进行适当的修剪。
我们支持法律对未成年人的宽容态度,但这种宽容绝不能变成纵容。否则,就会失去法律的初衷。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犯罪比例逐年上升,其中低龄化趋势愈发明显。这些孩子就像是正在生长的小树,需要呵护和修剪。一味的宽容只会给他们和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国家需要采取果断措施,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生长环境。父母和学校更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把法律的保护转化为对犯罪的预防,从源头和思想上杜绝犯罪行为的发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既有道德底线又有法律意识的未成年人,让他们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这些正在生长的小树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