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低烧发抖怎么办
当我们面对发热这个话题时,会发现各种指南中的信息纷繁复杂,容易让人产生困惑。但无需害怕,只要我们掌握了核心原理,内心有底,就能应对自如。我们不必教条地按照指南来约束自己的医疗行为,而是可以根据自己身体反应的情况,选择让自己感到舒服、轻松和安全的方式来处理。
作者孔令凯提醒我们,在探索发热的奥秘时,要摆脱“发热恐惧症”的束缚。
为什么我们会发热呢?这是一个自然的生理反应。细菌病毒的历史比人类长久,当它们侵入我们的身体时,我们通过发热来限制它们的复制和繁殖。这是我们的身体在与病原斗争的一种表现。当体温升高时,病原会感到不适,从而停止繁殖。
那么,发热会不会烧坏脑子呢?这是一个让人担忧的问题。但实际上,发热是大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反应,不会自我伤害。大脑不会允许体温超过42摄氏度,因为这个温度以下不会对大脑造成伤害。如果有些孩子出现发热后出现了脑瘫或变傻的情况,那往往是因为病原直接侵入大脑,破坏了脑组织,而不是发热本身导致的。
接下来,我们会深入探讨发热的各个方面,包括如何正确测量儿童体温、儿童发热的常见原因及症状、物理降温的方法等等。我们希望家长们能够了解这些知识,不再被发热所困扰。
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关注热性惊厥的问题。什么是热性惊厥?为什么发热会导致惊厥?如何区分热性惊厥与寒战、脑膜炎?热性惊厥的正确处理与不当之处是什么?热性惊厥会对孩子的大脑发育造成影响吗?这些问题都将在文章中一一解答。
体温的攀升一旦超过日常正常的波动范围,那就是发热了。假如你平时的体温在35-36摄氏度之间波动,一旦体温达到36.1摄氏度,那就意味着你在发烧了。如果你的日常体温波动在37-37.5摄氏度,那么体温升到37.6摄氏度时,就要警惕了,因为这意味着你正在发热。
每个人的身体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因此我们并不能确切知道每个人的发热标准是什么。为了方便判断,我们通常参考大多数人的体温波动情况来设定一个通用标准:肛温超过38摄氏度被视为发热。如果是测量腋温,那么超过37.5摄氏度就被视为发热。为了方便起见,耳温、额温、口温也以此标准作为参考。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设定这样的标准呢?这是因为我们所说的体温都应该是指的核心体温,它是人体最重要的温度。核心体温是指身体核心部分的温度,具体包括心、脑、肺、腹腔脏器的温度。这些核心器官是人体赖以生存的部件,它们的温度就是核心体温。无论身处温暖还是寒冷的环境,核心体温都保持相对稳定,平均在37摄氏度左右。
了解核心体温很重要,但直接测量毕竟有难度,所以我们通常通过测量表层温度来评估核心体温,比如腋下、口腔、直肠、耳朵和额头等部位的温度。其中,肛温与核心体温最为接近,因此以肛温超过38摄氏度为发热的标准。考虑到实际操作中的便利性,我们也采用腋温、口温、耳温、额温等方式进行测量。
在实际操作中,什么时候该给孩子测量体温呢?当你觉得孩子体温升高,或者他们的状态不如平时活泼,比如不愿意吃东西、喝水,不爱动、不玩、不睡,或者出现哭闹时,就应当给孩子测量体温。
至于体温计的选择和测量方法,推荐使用电子体温计、额温计和耳温计,简单方便且较为准确。尽量避免使用水银体温计,因为它有破裂导致孩子水银中毒并污染环境的危险。在使用体温计前,要确保孩子安静并独立呆上15-30分钟,以排除哭闹、运动、饮食等因素导致的测量不准。
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测量体温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对于0-3岁的孩子,最好测量肛温。测量前需清洗体温计并涂抹润滑剂,然后让孩子腹部朝下俯卧,将体温计伸入肛门口约0.5至1英吋处。对于4岁以上的孩子,可以测量口腔温度,但需确保孩子在测量前15至30分钟内未饮用热水或冷水以避免误差。
对于测量孩子体温的方法,除了之前提到的两种最佳方式外,还有一些备选方法,同样可以有效帮助了解孩子的体温状况。
耳温和肛温的测量有着紧密的相关性。耳温测量法相比肛温和口温更为简便,因此在必要时可以作为替代。但需要注意,对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耳温与中心体温的相关性可能较差,因此在使用时应谨慎。这一年龄段的婴儿,建议测量肛温。测量时,需确保孩子安静,特别是刚从寒冷的户外回来后,应等待15分钟再进行。将耳温枪感应端置入外耳道,按压启动钮,几秒钟便可得到结果。如果两耳温度不同,以较高温度为准。
腋温测量法适用于任何年龄的孩子。测量时,需保持腋窝干燥,将体温计的探头放置在孩子腋窝下,等待电子体温计发出哔声即可。
还有一种额温计,通过红外探测器测量颞动脉的温度。如果使用正确,其测量值相当准确,因此许多医院也采用这种方式。测量部位是前额两侧,同样等待仪器发出哔声即可。
谈及儿童发热的原因,最常见的是感染性疾病,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等微生物感染。例如,病毒性感染通常会导致孩子发热迅速飙升至39摄氏度,但通常是自限性的,大约3天左右会逐渐减退。细菌性感染则可能导致孩子发热时间长,不用抗生素可能无法痊愈。
当谈到发热的坏处时,虽然发热有助于消灭病原,但过高的体温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甚至引发其他健康问题。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体温变化。
至于何时需要带孩子去医院,如果孩子出现意识不清、呼吸急促、心跳异常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如果孩子持续呕吐、尿量减少、咳痰有血丝等,也应及时就医。对于3个月以下的婴儿,如果出现发烧症状,无论体温高低,都应立即就医。
关于退热的问题,如果孩子体温过高或出现发热不适,可以考虑退热。但具体的退热温度和方式还需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关于孩子的发热处理,我们需明确一点:仅仅将体温降至正常并不能减少并发症或降低病死率。实际上,适度的发热对孩子疾病的恢复还有积极的影响。当孩子感觉舒适时,我们并不主张强行退热。
目前主流观点是,如果孩子情绪良好,没有基础疾病,且目前状况并不危急,那么无需使用退热药,可让孩子自然退热。
至于退热方法的选择,当需要退热时,应以药物退热为主,而非物理降温。关于何时使用退热药,不同指南的门槛略有差异。国内一般以肛温39度(口温38.5度,腋温38.2度)为基准,而国外某些指南则设定更高的温度标准。
为了方便家长记忆和判断,我们可以简化这个标准:无论使用何种测温方式,如果温度超过38.5度或39度,就应考虑给孩子使用退热药。如果孩子在此温度以下但表现出不适,也可酌情使用。
对于有热性惊厥的孩子,虽然提前使用退热药并不能降低热性惊厥的复发率,但考虑到热性惊厥多出现在高温情况下,当孩子体温超过38.5度时,建议给予退热药。
接下来是退热药的选择和使用方法。不推荐使用阿司匹林、激素退热,而泰诺林和美林是较为常用的选择。泰诺林有混悬液和滴剂两种剂型,使用时需根据孩子的年龄和体重来确定剂量,并注意两种剂型的区别。美林也有两种剂型,使用时需遵循相同的剂量调整原则。
关于退热药能否合用的问题,目前的研究并不支持两种药物联合使用。虽然联合使用可能在降温上更有效,但对于缓解症状是否更好,以及是否可能导致肾损伤,仍不明确。不建议家长给孩子合用退热药。
至于退热药能否交替使用,目前也不推荐这种做法。主要是因为交替使用可能导致用药混淆,进而可能导致药物过量。如果一种退热药效果不佳,可以考虑交替使用,但建议在2小时后再做决定,给药物充分起作用的时间。
关于物理降温,当孩子的体温不是特别高时,如38.5度以下,且孩子感到不适时,可以尝试使用物理降温方法。常见的物理降温方法包括温水擦浴、贴退热贴等。但需要注意的是,物理降温效果有限,可能不如药物退热迅速和有效。在必要时仍应使用退热药。随着医学指南的更新,物理降温在某些情况下已不再被推荐使用。这主要是因为物理降温的时机把握至关重要。不当的物理降温不仅无法有效退热,还可能让孩子感到不适,如寒战和发抖。让我们深入了解其中的原理。
孩子的发热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在体温上升期,由于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孩子会感到寒冷,此时如果进行物理降温,可能会让孩子感到更加不适。在这个阶段,不推荐使用物理降温。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物理降温呢?当孩子处于高温持续期或体温下降期,如果孩子觉得特别热并希望洗个澡时,可以进行物理降温。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没有表现出热感,就不应强迫降温,因为体温已经处于下降阶段。
关于如何进行物理降温,应避免使用酒精和冰水等过于极端的降温方法。可以选择温水浴和湿毛巾擦拭大血管走形的地方,如腋窝和腹股沟等。重要的是,只有在孩子愿意的情况下才应进行物理降温,如果孩子不愿意,就不要强迫。
在进行温水浴时,需要注意室温、水温的控制,以及操作的方式。室温应保持在24度左右,水中的孩子应以感到舒适为主。使用干净的毛巾或海绵蘸水擦拭孩子的躯干、手臂和腿。这样水会蒸发并带走热量,帮助孩子降低体温。如果孩子不喜欢被擦浴,也可以让他玩水来降低体温。但如果孩子表现出不适或烦躁,应立即停止降温措施并寻求医生的帮助。
夜幕降临时,工作的疲惫逐渐消散,身体进入休息期,这恰恰是病原体伺机而动的时候。它们悄悄复制,而我们的身体则通过发热来应对这一挑战。你是否也曾有这样的体验?晚上微微发热,白天却安然无恙,这其实并非疾病恶化的信号。
关于孩子发烧咳嗽、白细胞升高是否必须使用抗生素的问题,要明确一点:抗生素是针对细菌感染的良药,而对于病毒感染则无需使用。当孩子出现发烧咳嗽、白细胞升高时,并不能立即确定是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初期,白细胞计数可能会上升,随着病情发展才会逐渐下降。如果孩子刚刚发病就进行了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升高,那么很可能是病毒感染。
如果孩子连续发热三天仍未好转,且症状有所加重,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CRP均升高,那么可能是细菌性感染,此时可以考虑使用抗生素。
对于那些反复低热、状态不佳的孩子,家长需要格外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是评估病情的重要指标。如果孩子表现出无精打采、嗜睡、食欲不振等症状,无论是否发热,都建议及时就医。要关注孩子的体温趋势,如果发热频率增加、峰值升高,尽管体温未达38摄氏度,也应及时就医。
关于热性惊厥,之前我们曾称之为高热惊厥,认为体温越高越容易出现惊厥。研究发现,惊厥更可能在体温快速上升期出现,因此更名为热性惊厥。尽管有关热性惊厥的命名仍存在争议,但我们应当小心谨慎地对待这个问题。
热性惊厥是指孩子在发热(体温38摄氏度以上)时出现的惊厥。它通常发生在体温上升期,排除了其他可能导致惊厥的原因。如果孩子没有发热而出现了惊厥,或者是由脑炎、脑膜炎等脑内感染导致的惊厥,则不属于热性惊厥。
热性惊厥的发生与发热有关。发热使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脑细胞对刺激的敏感度增高,导致惊厥阈值降低。异常放电也是热性惊厥的原因之一。发热时神经元代谢率增高,耗氧量增加,糖代谢增强,使脑细胞功能紊乱,导致异常放电。
发生热性惊厥的孩子有一些共同特征。大多数热性惊厥发生在6月到5岁的宝宝身上,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受到影响。有热性惊厥家族史的孩子也更容易出现热性惊厥。研究证明,如果同卵双胎中的一个孩子有热性惊厥,另一个孩子发生热性惊厥的可能性也较高。但这与孩子的生长发育、性格等并无直接关系。
对于热性惊厥的诊断要点包括:体温超过38度并伴有抽搐;年龄在3个月到6岁之间;没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炎症;没有可能导致抽搐的急性全身性代谢问题;没有无热惊厥史。
在疾病之中,热性惊厥相当常见,其发生率高达70-80%。其典型表现是全身强直-阵挛性抽搐,发作时间通常小于15分钟,大多数在5分钟以内。这类惊厥并非局灶性,也有非强直或强直的表现。复杂性热性惊厥则相对复杂,其发作时间超过15分钟,可能出现局灶性症状,如一个肢体或身体一侧的抖动。更为严重的是,复杂性热性惊厥有可能出现发作后轻度瘫痪,虽然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仅占0.2-4%。还存在热性惊厥持续状态,即发作时间超过30分钟,或反复发作且发作间期意识未恢复超过30分钟。
那么,如何区分热性惊厥与寒战呢?寒战的关节会有规律的震颤,主要累及关节周围的肌肉,而热性惊厥中面部肌肉和呼吸肌常受累。寒战时意识不会丧失,而惊厥时则无此表现。握住颤动的肌肉时,寒战可以止住,而惊厥则无法止住。
与脑膜炎的区分则更为关键。导致惊厥的脑膜炎中,有60%的患者会出现脑膜刺激征,表现为头痛、喷射性呕吐等症状。而对于热性惊厥的孩子来说,这些症状并不存在。家长若观察到孩子状态不佳但无法明确原因时,可以请医生评估孩子的精神状态及囟门大小等。
正确处理热性惊厥至关重要。在孩子发生热性惊厥时,家长应首先解开孩子的衣领并让孩子侧卧,确保孩子周围环境安全。避免为了降温将孩子放入浴缸或进行其他不必要的移动。让孩子自然恢复并记录下抽搐的时间和类型。对于抽搐时间超过5分钟的情况,应寻求医生的帮助并使用止惊药物。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往孩子的口腔里放置任何物品,避免阻塞呼吸道或造成其他损伤。同时避免掐人中或虎口等行为。
至于热性惊厥是否会对孩子的大脑发育造成影响,实际上热性惊厥本身并不会导致永久性运动障碍或智力发育损害。只有复杂性和持续状态的惊厥可能导致脑损伤,但这种情况也极为罕见。因此家长们不必过度担忧。了解并正确处理热性惊厥是每位家长都应掌握的知识。惊厥发作是一种短暂性脑缺血缺氧的表现,尤其在热性惊厥中,反复发作者可能引发海马神经细胞的损伤和结构改变,最终可能导致癫痫。热性惊厥对大脑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可能引发癫痫。
关于热性惊厥引发癫痫的概率,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单纯性热性惊厥的患儿发展为癫痫的几率仅为1-2%,较正常宝宝略高。而复杂性热性惊厥,尤其是那些存在神经系统发育异常、一级亲属有癫痫病以及持续时间长的情况,发展为癫痫的几率会上升到5-10%。
对于热性惊厥后是否需要住院治疗,实际上,单纯的热性惊厥并不需要住院治疗。家长可以在家观察孩子的状况,只有在孩子出现复杂性的热性惊厥,如局部发作、持续时间长等症状时,才建议前往医院观察。医生的诊断及一系列检查如核磁、脑电图等,主要是为了明确孩子是热性惊厥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惊厥。
对于核磁检查,单纯性的热性惊厥并不需要。对于复杂性的热性惊厥,如果存在头围异常、皮肤异常色素斑、局灶性神经体征以及神经系统发育缺陷等症状,建议进行MRI检查。至于脑电图检查,对于单纯性的热性惊厥也不需要。对于复杂性的热性惊厥,是否需要查脑电图并没有明确的指南。建议根据神经科医生的评估来决定。
热性惊厥有可能复发,复发与起始年龄小、发热一会就出现惊厥、一级亲属中有热性惊厥史以及低热时出现发作等因素有关。至于预防热性惊厥,使用退热药目前认为效果不大,但高温对热性惊厥的影响大于体温快速上升的作用,不能忽视退热药的使用。在发热时,给孩子使用退热药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感到舒适。
热性惊厥是一种需要关注和理解的疾病。家长在孩子出现热性惊厥时,应保持冷静,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处理。了解相关的医学知识,以便更好地与医生沟通,为孩子提供最佳的医疗护理。关于热性惊厥的预防,是否可以使用抗癫痫药物?
在面对热性惊厥的问题时,一种普遍的观点是:对于那些热性惊厥发作频繁或持续时间较长的孩子,抗癫痫药物或许能派上用场。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所有孩子都应该使用抗癫痫药物来预防热性惊厥呢?答案并非如此。
我们要明确一点,对于单纯性的热性惊厥,孩子在发作后对身体和大脑并没有产生任何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抗惊厥药物不仅没有必要,而且可能会带来副作用。那么,哪些孩子需要使用抗癫痫药物呢?
如果你的孩子在短时间内频繁出现惊厥发作,或者在发热时发生惊厥持续状态,那么可以考虑在发热初期使用抗癫痫药物。有研究表明,对于这些孩子,在发热性疾病初期足剂量口服或水合氯醛灌肠,能有效防止惊厥的发作。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孩子都应该这样做,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决策。
对于那些一年内发作次数大于等于5次,或者每次都是复杂性热性惊厥或持续状态的孩子,可能需要按照癫痫进行治疗。这种情况下,持续治疗的时间可能会达到1-2年,并需要神经科医生的专业诊治。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式,我们都应该明白一点:抗癫痫药物并不能保证完全预防孩子未来的癫痫风险。
对于热性惊厥的预防,我们不能盲目依赖抗癫痫药物。正确的做法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使用抗癫痫药物。我们也要了解抗癫痫药物的副作用和风险,以确保孩子的健康和安全。毕竟,预防热性惊厥的最佳方式仍然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