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吃的酱产于哪里?是什么时候创立的?
深藏于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美食渴求,引领着人类最早掌握发酵技术。特别是那以豆合面为基本原料,经历制曲、酶变、加盐等工艺制作的“酱”,在人类发酵食品史上独树一帜,堪称魅力非凡。这种古老的传统,已经绵延数千年,铸就了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味道基础。
酱在人的饮食中有着千变万化的表达方式。无论是平民豪放的大葱蘸酱,还是精细的小碗炸酱,亦或是巴蜀风情的麻婆豆腐豆瓣酱,都体现出酱的无穷魅力。酱汁肉、热干面等美食,更是离不开酱的点缀和增味。可以说,“酱”是饮食百味的统帅,赋予食物更丰富的层次感和。
在历史的长河中,酱园作为百姓居家必备的行业,广泛存在于各地县城和小镇。其中,北京六必居、广州致美斋、长沙九如斋、扬州三和酱园等被誉为历史上的四大著名酱园。
作为广府人,对致美斋酱园再熟悉不过了。这个由刘守庵在1608年创立的酱园,代表着粤式制酱的风格和粤菜味型特点。四百多年来,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致美斋的酱香始终伴随着广府人的餐桌,成为家庭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股浓浓的酱香,承载着温馨的家庭记忆,让人回味无穷。
对酱园的最初想象,源于汪曾祺小说《茶干》中对南方酱油作坊的描述。在现实中,无论是厦门的古龙酱园,还是其他的酱园,都展现出了酱园制作的神秘和古老工艺的魅力。露天的空场上,排列着成千上万的硕大酱缸,阳光暴晒,雨水滋润,微生物的世界在此交织,发酵均匀。时间的流转,就在这反复的声响里留下痕迹。
好的酱油需要经历“春料伏酱秋油”的过程,即清明前后蒸料、发酵,伏天晒酱,到金秋成油。等待一缸好酱油的时间也许漫长,但真正的味道值得等待。有多少现代人愿意在时间和金钱上付出如此昂贵的等待呢?
手工和古法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昂贵,但这种昂贵背后包含了对物的尊重、对时间的敬畏和对完美的执着追求。好的食物,应该是被等待的,因为时间总是最好的雕刻师。每一口食物背后的故事和历史,都在诉说着人类的智慧和努力。而这种智慧和努力,正是我们对美食永恒的追求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