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抢走李隆基的皇位后 李隆基为何没有再抢回来
揭开历史迷雾,一起李亨与李隆基皇位争夺背后的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波澜壮阔的篇章让人叹为观止,而在唐朝那段辉煌时期,李亨与李隆基之间的皇位争夺,无疑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大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历史,其中的细节与内幕。
众所周知,"成王败寇"是历史不变的法则。当这一法则运用到李隆基和李亨这对父子身上时,似乎变得更为复杂。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称帝,改元至德,引发了唐朝政治格局的巨变。
很多人认为,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活陷入低谷,连心爱的杨贵妃也离世。面对儿子的称帝行为,他似乎已经无力回天,甚至不得不接受了这一事实,并为其举行了册命。这一切真的如此简单吗?
事实上,李亨的称帝之路并不顺畅。他手下的文武官员人数有限,登基仪式也远非规模恰当。就连河西节度使对他的命令也持观望态度。李亨在称帝当天便南下去见唐玄宗,希望得到他的正式认可。
此时身在成都的唐玄宗,对儿子的行为仍一无所知。他每日忙于处理政事,身边围绕着四位宰相和百司。当唐玄宗颁布《命三王制》时,他仍视李亨为太子,这足以说明他并未放弃手中的权力。
得知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的消息后,唐玄宗虽然做出了一定的让步,如颁布《明皇令肃宗即位诏》,但这些让步显然是有限的。他保留了对军国事务的处理权,并要求各地在向唐肃宗奏请军政事务时也要让他知晓。更重要的是,他仍保留一"诰旨"处理全国各类事务的权力。
这场皇位争夺战中,双方都在寻求妥协。李亨虽然不满父亲的权力控制,但也不得不接受他在《即位诏》中的条件。正是这样的妥协,使得唐玄宗在八月十八日颁布了《肃宗即位册文》。这份册文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权力争夺。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册文实际上是在八月十八日颁布,但文中却写于七月十二日,这似乎是在为唐肃宗合法性造势,让他被压一头。按照惯例,册文中应有奏册行礼的宰相名单,但在这份册文中却不见任何一人,显得并不正式。
在以唐玄宗和李亨为核心的"二元"政治格局初期,唐玄宗实际上是掌控着主动权。但因为双方当时的重点是平叛,所以唐玄宗并没有趁机削弱李亨的权力。然而随着平叛事业的推进,"二元"格局自然需要解决。李亨在努力推进平叛的也在为收回唐玄宗的权力做准备。而唐玄宗方面则在试图维护自己的权力。在这场较量中双方你来我往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较量。最终随着长安的收复和唐玄宗的回归“二元”格局在法律层面瓦解。尽管李亨在权力斗争中取得了胜利但他并没有彻底击垮父亲的心理防线让这场父子之间的争斗更加复杂和残酷。最终李亨在父亲被削弱后去世不久自己也因病离世这场皇位争夺战最终以悲剧收场成为历史的遗憾和叹息。回首这段历史我们不禁感慨万千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或许正是造化弄人让这段历史成为千古绝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