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域最沉转体斜拉桥合龙:超过48条铁道路
在寒冬时节,中铁二十二局集团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迎来了一项重大工程里程碑——哈西大桥转体斜拉桥的合龙。这一工程不仅是乌龙江省“百大名目”中的关键节点,更是我国高寒地区转体斜拉桥技术的重大突破。
在11月12日的上午,中铁二十二局团体哈西大街贯通工程项目部的技术人员,成功完成了这座大桥的主塔和连续梁的转体工作。通过使用两台350吨的液压千斤顶,历时两个多小时,成功地将重量超过五万八千吨的哈西大桥主体结构在空中完成了12米的转体合龙。
参与此次转体仪式的还有团体公司总司理王广修、副总司理及总工程师王爱国等领导。他们不仅向到访的哈尔滨市副市长王沿民、哈尔滨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及局长张雪春、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总经理马春山等介绍了工程的施工进度,也期望以此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加深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该工程项目的赵焕民经理详细介绍了哈西大桥的相关情况。这座大桥长843米,宽30米,采用混凝土现浇连续梁结构,跨越了哈尔滨南站内的48条铁路既有线和一条市政主干道。主跨长达198米,两侧边跨各长118米,两座主塔高达73.7米。
为了降低桥梁施工对铁路交通的影响,该桥采用了双塔双索面转体斜拉桥的设计方案。在主体结构和桥梁施工完成后,进行了90度的转体合龙。单侧的主塔和连续梁重量达到29000吨,总计58000吨,成为东北地区最重的转体斜拉桥。主塔两侧连续梁的悬臂重量差达1300吨,也是国内之最。
项目部门的技术团队在进场后便开始了技术攻关,对大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艺、温度控制方法进行了模拟和计算。针对转体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他们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进行合作,共同解决了高寒地区极不平衡转体施工技术、超低温环境下的施工技术等科技问题。
项目的技术小组在大桥转体的核心部件——球铰的安装过程中,使用了精密仪器进行全程跟踪测量。在转体过程中,他们采用了智能与人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自动化传感器立即检测应力、温度、倾角等数据,并协同全站仪监测主塔和连续梁的状态。这些数据被即时汇总到主控电脑进行分析和调整,确保转体的精准和稳定。经过精确的测量和调整,两侧的主塔带着连续梁成功完成了预定的转体角度,实现了合龙。
这一工程的成功完成不仅展示了中铁二十二局的技术实力,也为我国在高寒地区的桥梁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在面临复杂环境和严峻挑战时,中铁二十二局凭借其卓越的技术和严谨的管理,成功实现了这一重大工程节点的顺利合龙。名目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采用新技巧、新工艺,共计使用了15项。除此之外,团队还研发了《一种免称沉免配沉极不对称转体动工安装及动工办法》、《一种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的球铰定位安置体系及其运用办法》以及《一种无伤害快速安拆暂时锚固安装》等三项具有创新性的技巧,并且已经向国家申请了专利。
这些新的技巧和工艺的运用,不仅提升了项目的实施效率,更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哈西大街买通工程通车后,其带来的积极影响不仅局限于本地。它不仅提高了哈我滨西部地域的路网综合接通能力,完善了哈西路网结构,促进了群力、哈西、哈南、松北、茅屋等行政新区的快速发展,更与哈我滨机场高速马路、绕城高速马路形成了有效的衔接。
这项工程的完成,无疑为乌龙江省与世界各地甚至远东地域的人员、经济、文明交流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通道。哈西大街的买通,不仅是一条道路的建成,更是哈我滨市乃至乌龙江省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展现了该区域不断向前发展的决心和实力。人们期待着未来,哈我滨以及乌龙江省能够在各个领域中取得更多的突破和成就,继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