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闻!李白用30万接济天下寒士是洗钱?
在历史的长河中,两位才华横溢的历史研究专家——高晓松和张大春,再次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近期,他们各自的新书接连问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就在前日,这两位热爱历史的人相聚在中央美术学院,展开了一场主题为“在历史的缝隙与灰烬里”的对话。他们的对话不仅引发了历史的热潮,更是掀起了人们对历史人物背后故事的好奇心。
谈到李白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时,高晓松和张大春都对其出身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据他们现场分享,李白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并非因为他才华不足,而是因为他的阶级背景。在那个时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李白的父亲作为一个商人,使得他无法跨越阶级的门槛参加考试。要想当官,李白只能选择被举荐或贡献一篇优秀的文章。
不能通过科举考试的李白选择了带着父亲的钱出门远游,而他的仗义疏财的行为,被高晓松和张大春解读为一种别样的“洗钱”。他们甚至推测,李白在大明寺读书的经历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故事。大明寺的僧人可能因为李白的财富而接纳他,而李白的父亲则可能因此而背负了更多的债务。当僧人去世后,追查财产的事情曝光,李白选择用他的财富来救济天下的寒士。
不仅如此,张大春还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李白之所以能够名满天下,部分原因是他与青楼女子的紧密联系。通过这些女子编的歌曲,他的诗歌得以广泛传播。高晓松也认同这一点,并进一步补充说,李白对青楼酒馆的了解远不止于客人的身份。他深入这个行业,甚至在缺钱的时候也会在这个熟悉的行业寻找机会。在张大春看来,李白的诗作《忆旧游》中的某些细节似乎暗示了他在酒楼招待的身份。而对于文人来说,通过卖字卖画来赚钱是最不齿的行为。但李白选择酿酒或经营酒楼来挣钱似乎更为得体。他凭借自己的名声吸引人们前来消费,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商业策略。
这场对话无疑让人们重新认识了李白的形象和历史背景。两位历史学家的独到见解和生动描述让这段历史变得更加鲜活和引人入胜。这也再次证明了历史并不是枯燥的记忆和事实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生活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