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濉溪临涣城址考古勘探及发掘获重要成果
临涣城址,一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古城,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的西南部。这座城市的古老脉络不仅被记录在历史的文献中,更凝固在城墙的每一块砖石之中。
临涣城址的城墙,犹如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籍,诉说着过去的辉煌。它略呈方形,南临清澈的浍河,其余三面的城墙则环绕着护城河,宛如古代的战士们守护着这片土地。近年来,为了对这座古城进行保护性的修缮,考古工作者们对城墙进行了全面的勘探和发掘。
临涣城址的城墙,以其坚固的夯土结构闻名。城墙的总长度约为5802米,高度在5至7米之间。墙体系人工夯筑而成,坚固耐用。如今,城墙保存得相对完好,尤其是南、北、西三段,依然屹立不倒。
在城墙的勘探过程中,考古队发现了许多珍贵的遗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城墙马面,这些马面共8处,是城墙的重要部分。城墙的四个角楼也经过精心设计和建造,角楼基础保存完好。更令人惊叹的是,考古队还在城墙的豁口处发现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这些豁口不仅是城墙的一部分,还见证了古代城市的防御和军事活动。
在临涣城址的考古发掘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东北角豁口断面的发掘。这个断面揭示了城墙的建造过程和夯筑技术。从断面看,城墙是平地起建的,先铺设一层坚硬细腻的淤泥土,然后再层层夯筑。这种建造技术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除了城墙的构造和建造方式,临涣城址的历史背景也令人着迷。这座古城在春秋时期属于宋国,战国时属楚国,秦时置铚县,历史悠久。古城的名字在历史上多次变迁,但临涣城址一直是区域性政治、经济、军事中心。
临涣城址是一座充满历史魅力的古城。它的城墙不仅是一道防线,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通过考古发掘和修缮保护,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座古城的历史和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它的魅力。临涣城址也提醒我们,要更加珍视和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让它们传承下去,成为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临涣故城——安徽濉溪城址考古的新篇章
经过多次夯筑,这座城墙见证了历史的沧桑。据研究,夯筑过程主要以第一次为主,采用黄土及灰色淤泥土夯筑,其土质致密纯净,底部宽广,高耸近八米。外侧斜坡状,内侧则建有平台。第二次和第三次夯筑主要集中在城墙外侧,内含少量砂石、板瓦残片以及螺蛳壳等。尤为引人瞩目的是,第三次夯筑后的城墙出现了覆土现象。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及出土的遗物推断,第二次和第三次夯筑的年代不早于西汉,而第一次夯筑的时间则不晚于西汉。
在城墙的解剖发掘中,除了夯层、夯面和夯窝等明显迹象外,还发掘出了三座墓葬和一处排水管。这些遗迹为城墙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其中,三座墓葬中包含了清代墓葬和可能与某种祭祀活动有关的幼儿墓。排水管由十二节泥质灰陶水管并接而成,周围为夯土,其排水功能与城墙的保护密切相关。
临涣故城是我国目前保存状况较好的秦汉城址之一。此次考古勘探及发掘,不仅基本了解了城墙的地层堆积和三次夯筑过程,还揭示了城墙附属设施的情况。这些发现为城墙的结构、建造方法以及构筑年代提供了新的认识,为先秦两汉城址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这座古老的城墙不仅是一道防御的屏障,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的每一砖每一瓦,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积淀。此次考古发现展现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勤劳,也为现代人们研究古代文明提供了宝贵的线索。让我们期待更多关于临涣故城的发现,揭开更多历史的神秘面纱。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7年9月22日8版)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奇技网频道,发现更多安徽濉溪临涣城址的考古成果和历史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