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翻译技不如人
自1947年以来,沃伦·韦弗和安德鲁·布思的设想开启了计算机翻译的历程。机译作为一个涉及语言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综合性课题,一直受到国际学界、商界甚至军界的关注,经历了曲折漫长的发展道路。机译技术作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科技挑战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其需求日益显现。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基于语料和多引擎的机译方法被广泛应用,机译系统的性能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各式各样的翻译软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在线翻译成为当今机译的主流。目前,谷歌在文字机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其能进行65种主要语言间的即时翻译,包括字词、句子、文本和网页翻译。它借助机器学习技术构建统计翻译模型,通过输入大量文本统计数据来提高译文精确度。据英国《经济学家》报道,谷歌一天的机译量相当于全球一年人工翻译的总量,每月有两亿多人在使用其在线翻译服务。
在语音机译方面,谷歌同样走在前列。它可以将语音交互技术和机译技术结合,实现声音自动检索。当下流行的安卓智能手机便具备强大的语音机译功能。最近,微软研发出能将用户所说的话快速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语音翻译软件,它还能保留用户的口音、音色和语调,仿佛用户在用母语亲流。这一技术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尽管机译技术消除了不同文字和语言间的隔阂,堪称高科技造福人类的一大壮举,但其译文质量一直是一个关键问题。美国发明家雷·科兹威尔在接受采访时预测,机译译文质量将在不久的将来达到人工翻译的水准。然而也有专家表示,要达到这一水平还需要跨越许多理论和技术障碍。机译系统的性能仍不尽如人意,尤其是译文质量距离理想目标仍有较大差距。中国数学家周海中认为,在人类对大脑的语言识别机制尚不了解的情况下,机译要达到“信、达、雅”的程度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一观点揭示了制约机译译文质量的瓶颈所在。因此未来在科技领域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机译技术在保留原文含义的基础上达到更加精准的翻译效果,使人类之间的沟通更加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