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何能稳坐江山-这一点上她比武则天高明
自1908年逝世以来,历史的尘埃已经落定了逾百年。对于这位历史人物的评价,后世的声音多为贬抑。其中部分原因是由于女主执政的传统观念难以被接受,更重要的是,在慈禧掌权的时代,确实伴随着无数的屈辱历史。她的政治地位并非一蹴而就。从一名普通秀女晋升为懿贵妃,已属不易。在驾崩后,她三度参与政变,三度垂帘听政,历经无数,始终屹立不倒,牢牢掌握大清的至高权力。
慈禧的权术智慧,无疑在当时的任何一位政治家之上。与其他后宫女子相比,慈禧以其好学和上进心脱颖而出。在儿子登基后,她比许多帝王还要勤奋学习,专门请翰林院的学士为她编纂《治平宝鉴》,深入剖析历史上太后临朝的故事。她曾向往成为武则天那样的皇帝,但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她也发现了武则天的政治失误。
武则天刚登上皇位时,通过追封自己先祖、大封亲族、滥杀李唐皇室宗亲等手段来巩固权力。这一做法却给李唐贵族和朝臣留下了“不义”的印象,失去了多数人的支持。相比之下,慈禧在把持朝政后,虽然也“任人唯亲”,但她在任用真正亲族时极为谨慎。
慈禧的家族并未因她的地位而得到超常的提拔。她的父亲、祖父、曾祖父只是按惯例被封为三等承恩公。她的几位兄弟虽然都有官职,但并未进入大清的政治中枢,没有掌握足以威胁皇室的军政大权。这一点与武则天时期的外戚势力有着根本的不同。
作为皇帝的生母和大清的太后,慈禧早已吸取了武则天的教训,没有留下任何可能被人抓住的破绽。她始终忠于大清,因此爱新觉罗的贵族们并没有起来反对她。在戊戌年间,即使慈禧退居二线,她的威望依然远远高于皇帝。那些试图以光绪的名义召集王公贵族推翻慈禧的人,无疑是自掘坟墓。慈禧在政治上的权谋智慧和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使她在政治舞台上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