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田园的陶渊明以何谋生-陶渊明辞官后生活情
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多元面貌
众所周知,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辞官后的他,选择了归隐田园,开启了另一种人生的。这背后的故事,充满好奇与深思。
北宋大文学家曾赞誉道,晋无文章,唯陶渊明《辞》而已。陶渊明挂印弃官后所著的《归去来兮辞》,展现了他对于人生和生活的独到见解。那么,辞官后的陶渊明,靠什么生活呢?让我们一起这位文学巨匠背后的故事。
在魏晋时期,士族崛起并把控朝政,陶渊明虽非出身士族,但他的人生选择却彰显出非凡的风骨。据传,陶渊明的曾祖父曾是一位权势和名望极高的人物,然而家族的衰败并未给予陶渊明过多的支持。尽管在曾祖父的名声下,陶渊明得以出任官职,但大多未享受到先辈的余荫。
陶渊明的生涯中曾任职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及彭泽县令等,这些职位为他带来了一定的积蓄。积蓄总有尽时。他的主要经济来源,实则依赖农耕与教书。
归隐初期的陶渊明,生活状态并不差。《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生动描绘了他归隐初期的富足生活。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尤其是五十岁后遭遇火灾、歉收等变故,他的房产和田产遭受大幅损失,生活逐渐趋向困苦。
陶渊明的诗词中流露出他躬耕田园的深情,他不仅种植庄稼,还从事教书讲习,以此获取收入。他的归隐生活并非完全与外界隔绝,仍有友人如颜延之、王弘等人接济于他。尽管晚年经济条件不佳,但他坚守着自己的人生信条,在内心深处开辟了一处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种坚韧风骨,传承在我们民族的血液中,历久弥新。
陶渊明的归隐生活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凄凉。他通过耕种、教书等方式维持生活,同时也有友人的接济。他的生活虽有所困厄,但他的精神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与解脱。这种坚韧与风骨,使他成为中华文明的精魂,传承至今。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面对困境时,依然坚守信念,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