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称为什么节 吃粽子
端午佳节,又称为端阳节、重午节或五月节,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它的起源和名称,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故事。
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我们庆祝的不仅是节日,更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文化。端阳节这一称呼,源于仲夏登高,顺阳在上的理念。五月是仲夏之月,而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的好日子,因此这一天被称之为端阳节。端午节也有重午节的别称,因为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而得名。而在古人眼中,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因此这一天也被称作天中节。
说到端午节,不得不提的一项风俗便是赛龙舟。这项活动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仪式。赛龙舟不仅是一项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了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历史上,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每当人们划动着龙舟,在江河里竞相追逐,以此表达对他高尚品质的缅怀。
端午节还有另一个不可或缺的传统食品——粽子。它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人们用菇茭白叶包裹黍米,做成牛角状,称为“角黍”。也有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的做法,称之为“筒粽”。而在战国时代,屈原投汨罗江后,百姓为了防止鱼类破坏他的尸体,便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这样鱼吃了米饭而不去咬屈原的遗体。因此粽子也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供品。在某些地区如江苏等地,粽子还与伍子胥信仰有关。当地有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无论是纪念屈原还是伍子胥,粽子始终是端午节的必备美食。它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的体现,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端午节是一个充满传统氛围和文化底蕴的节日。无论是赛龙舟还是吃粽子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故事寓意其中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我们应该珍视这个传统节日共同传承这份深厚的文化底蕴让端午节永远流传下去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