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有二十万大军守城,他为什么会不战而下
我是风趣网的小编,今天我要为大家讲述一个关于英勇与背叛的故事,这个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和惊心动魄的时刻。
在遥远的1402年,燕王朱棣率领他的军队挥师南下,目标直指南京。经过一系列的激战,朱棣终于在六月初三成功渡过长江,并在攻占镇江后驻扎在南京附近的龙潭。南京城高池深,易守难攻,而且城中还有二十万守军,朱棣并没有立即发起攻城行动。
回想起几年前在济南之战中的教训,朱棣深知攻城的风险。当时,铁铉率领的残兵败将成功固守城池,给燕军带来了重创。当朱棣抵达南京城外时,他并没有找到围城所需的足够兵力,因此他选择了等待时机。
就在人们以为南京会坚守下去的时候,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事情。建文帝居然没有组织有效的抵抗,南京城就这样不战而下。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燕军抵达南京后,建文帝手下的大臣们开始议论纷纷。有人主张撤离南京,前往浙江或其他地方。这时,方孝孺提出了一个看似合理的建议:让民众撤入城内,利用南京的城高池深和二十万大军进行防守。建文帝却采取了缓兵之计,先后派出自己的亲戚和大臣去朱棣营中议和。
议和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朱棣怎么可能放弃即将到手的皇位呢?南京城坚固的城防和二十万大军都无法阻止朱棣。原来,建文帝最亲近、最信任的人背叛了他。李景隆和谷王朱橞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投降。他们曾被建文帝寄予厚望,却在战争的关键时刻打开了城门,迎接燕军进城。这一幕被称为“金川门之变”。
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挺身而出,他就是公徐辉祖,也就是朱棣的妻弟。他率领家丁去抗击燕军的大军,然而他的抵抗也无济于事,只能为建文帝争取一些时间。与此宫中燃起大火,朱棣率军杀入宫中。在一具被烧得面目全非的尸体面前,朱棣掉了几滴“鳄鱼泪”,并说:“小子,何苦如此!”
这个故事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战争的残酷性。在权力的诱惑下,人们可能会背叛自己的信仰和亲人。而战争中的英雄和悲剧人物则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希望大家在听完这个故事后,能够深入思考这些主题,并从中获得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