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霹雳!花木兰竟是唐朝人 曾跟随薛仁贵
【介绍花木兰:唐朝女英雄的传奇故事】
千百年来,花木兰的传奇故事一直被人们传颂。一首《木兰辞》道出了她代父从军的经过和结果。关于花木兰的身世,唯一参考资料就是这首诗歌。关于她的神秘故事,让我们一起真相。
关于花木兰的和经历,历史上并没有确凿的记载。有人说她是唐朝人士,还曾随着出战契丹。我们只能通过《木兰辞》和一些历史资料,来尝试还原她的生活轨迹。
在大唐赋税制度下,木兰的家庭可能因为父亲需要服役而面临困境。为了替父从军,她选择了女扮男装,踏上了战场。她的勇敢和决心,赢得了人们的敬佩和尊重。
为何代役用绢布而不是粮食?在大唐时期,绢布作为硬通货,有着货币的功能。木兰代役的决策体现了家庭的经济考量与对国家忠诚的担当。
关于花木兰家族属于北魏六镇治下的军户,每隔三年造一次兵册,名为“比丁”。木兰父亲因名字被多次记录,最终需要继续服役。家中无长兄,她自愿替父出征,展现了家庭的困境与她的勇敢选择。
唐人战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也是花木兰一家人为何要的原因。至于武器铠甲等装备,都在兵器库存放着,标着服役者的姓名编号。花木兰并非在长安城购买装备,而是从她所在的地方出发,经过黄河边和黑山,最终到达战场。
唐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唐军派遣大将薛仁贵攻打契丹,花木兰可能也参与了这场战役。她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赢得了人们的称赞和敬仰。
花木兰没有当过将军,“孝烈将军”是后来英雄事迹突出之后追封的。武则天为了提升妇女地位,树立了花木兰这一榜样。唐代女子胡服男装的风气也因此兴起。
归来后的花木兰见到了天子,得到了极高的赏赐和荣誉。她的故事激励了无数后人,展现了女性的勇敢和坚韧。她的故事将永远被传颂,成为历史上的佳话。明堂,乃天子之庙,被誉为“明正教之堂”。此乃王者承天行化之圣地,天称明,故以明堂为名。每当长安遭遇粮荒,皇帝便会带领朝臣前往洛阳居住,那时的人们称此行为“逐粮天子”。
明堂实为皇家办公之所。昔日,武则天为称帝,曾对明堂进行大规模改建。《新唐书》记载,唐高宗李治曾在洛阳的明堂里接见有功将士,举行献俘礼。这里,木兰不必尚书郎之职,而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尚书郎乃六品官员,掌付诸司之务,而花木兰却选择回到她深爱的故乡。
说到花木兰,人们总会想起那个勇敢的女子。在仪凤二年,年仅十四岁的花木兰被武则天召入宫中,成为掌管宫中诏命的内舍人。那时的武则天身为皇后,人称“天后”,她善于重用有才干的女子。花木兰因其勇敢和智慧被选为贴身侍卫。有人说尚书郎相当于宰相,但花木兰的功绩并未达到此等高度。即使平定高昌那样的大功臣,若想担任宰相之位也需足够的资历和功绩。
唐代职官表中,花木兰能担任的职位远非宰相。她所请求的“千里足”实际上是明驼——一种在当时极为受重视的动物。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提到明驼的特性和用途。杨贵妃曾使用明驼传递军机大事,但因事情泄露而遭不幸。明驼在当时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花木兰可能正是因为其特殊贡献而被特批使用明驼,这不仅是一种荣誉和待遇,更是她荣归故里的象征。想象一下她骑着明驼回家看父母的情景,无疑是一种极高的荣耀。
每个人都有荣归故里的情结,花木兰也不例外。关于李治和武则天是否知道花木兰是女子的问题,实际上他们肯定知道。因为见皇帝需要经过严格的身份核实和安全检查,任何试图隐瞒的行为都是不可能的。当花木兰选择拒绝高位和荣誉,选择回家时,李治和武则天并未强求。反而特批了一匹明驼,让她荣归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