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李应本是庄主,为什么选择上梁山呢?
梁山泊与祝家庄之战后,宋江等人凯旋而归,却似乎忘记了一桩重要的事——邀请李应加入梁山泊。李应作为李家庄的庄主,与祝家庄和扈家庄结成了军事联盟,对外防范梁山泊的侵袭。因一次捉鸡事件引发的问题导致李家庄与祝家庄关系破裂。祝家庄捉住的偷鸡贼与李家管家相识,暗示了三人欲投奔梁山泊的意图。为了义气,李应决定出面救出时迁,却因此与祝家庄交恶。在一次打斗中,李应因中暗箭而受伤,无法参与战斗,这使他既未与祝家庄共同对抗梁山泊,也未与梁山泊一同攻打祝家庄。
就在宋江等人离开后,李应家中遭遇本州知府的拜访,带着一群随从和状告祝家庄的文书。知府指责李应与梁山泊勾结,引来梁山泊军队打破祝家庄。面对指控,李应辩解无果,被知府带走。一行人走出李家庄不久,便遭遇梁山泊好汉的伏击。知府等人无法抵挡,只得丢下李应逃走。宋江便趁此机会将李应请上了梁山泊。这一切都是宋江精心策划的一场骗局。
这场骗局虽看似巧妙,却存在诸多漏洞。战争刚刚结束,知府敢于冒险上门兴师问罪吗?捉拿犯人乃是都头职责,知府亲自出马似乎不合常理。前来捉拿的人手似乎过于薄弱,无法应对像李家庄这样的势力。尽管存在这些漏洞,李应却未能识破。
究其原因,在于李应心中存在愧疚。在那个时代,梁山泊被视为“贼寇”,这也是祝家庄、扈家庄和李家庄联合对抗梁山泊的根源。李应深知,救下时迁意味着与“反贼”同流合污。当面对知府的指控时,李应急于辩解,急于证明自己的清白。这也暴露了李应心中的畏官心理。面对官员的到访,他立刻放下一切事务,恭敬迎接。这种心态在《水浒传》中也有所体现,也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李应因心中的愧疚和畏官心理而未能识破宋江的骗局,最终走上了梁山泊的道路。谈及宋江的智勇双全,真可谓一时无两。为了前往华州解救众人,他巧妙地劫持了宿太尉,伪装成钦差的模样,不仅瞒过了西岳庙的观主,连华州太守派来的推官也未能识破。这一切,究其根本,都是基于那个时代的民畏官、下畏上的心理。
而那些梁山好汉,尽管对宋江恨之入骨,但当他们真正面对高俅时,却立刻变得唯唯诺诺。这便是那个时代人们内心深处的烙印,让人无法评判其长短。封建时代的官员,身着一袭官服,却难以触及民间真实情况。若想深入了解民间动态,他们只能褪去官服,换上便装,进行所谓的“微服私访”。为何如此?皆因官与民之间的不平等。穿着官服的官员很难得知真实的情况。
再来看李应,虽是庄主之身,但仍是平民之实。遇见官员,他必须下跪行礼。当知府进入家门时,李应能够保持镇定,已算是一个“好汉”了。要想让他分辨真假情况,实在是难为他。
除了李应自身的因素外,宋江的精心设计与安排也是关键所在。在人员选择上,宋江安排的都是曾经为官或是准备为官的人,这些人深谙官场之道,装起来自然像模像样。而那四位武艺高强的都头,更是无需多言,他们的实力足以让人信服。在时机上,宋江选择在打破祝家庄之后采取行动,这让李应措手不及,无法到衙门打探消息。进入庄内,一行人不加寒暄直接前往李应家中,直截了当地说明来意,不给李应辩解和猜疑的机会。仅两三句话后,便直接带走李应。可以说,从始至终,李应都处于一种谨慎应对的状态,根本没时间去怀疑。
李应上山,原是宋江的预先谋划。在实际操作中,宋江更是倾注心血,精心筹划每一个环节。这一事件向外释放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宋江开始主动出击,招揽天下好汉前来梁山聚义,共同“替天行道”。他的智谋与胆识,不仅让梁山众人折服,更让天下英雄为之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