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李白终生未科举 并非清高而是政审不合格
为何有人选择终身不参与考试?
在古代的中华大地上,读书人的生活中,科举考试无疑占据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地位。那时,人们若想走向仕途、实现抱负,主要有两条路径:若是出身于王公贵族,自然享有的特殊照顾;而对于普罗大众而言,想要出人头地,正规的途径便是考取进士。
唐代的进士文化,对诗人的人格塑造影响深远。那些诗风雍容华贵的诗人,往往与他们的进士经历息息相关。想象一下,那些轻易就能考中进士的人,他们的诗作自然流露出一种从容与华贵。
对于那些在科举路上历经坎坷的诗人,他们的诗作则往往充满了苦楚与愤懑。有的人屡试不第,有的人甚至考了多年才勉强上榜。孟郊46岁时终于考上进士,那份喜悦与释然在他的诗作《登科后》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为了考取进士,一些读书人可谓倾家荡产。家具被典当,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这是一种多么伤感的场景!一旦考上进士,却是另一种荣耀。在唐代,进士的荣耀体现在许多方面:慈恩塔上的题名、街头的游街等等。
有些人如李白,却选择了不走科举这条路。这背后的原因,与他的身世息息相关。唐代的进士考试有着严格的资格审查,包括家族背景、亲属职业等都会被考虑。对于那些出身商贾之家或罪犯后代的读书人,他们连参加考试的机会都没有。李白就是这样,作为商人之子和罪人之后,他连参加进士考试的门儿都没有。既然你不让我考,天才的李白自然会有他自己的傲气与选择:我不稀罕你们的进士考试!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白选择了他的道路,他的诗歌创作成为他的追求和目标。他的诗作流传千古,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不禁让我们思考: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即使科举考试在古时是那么重要的一条道路,但总有些人会选择走自己的路,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