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释天:佛教二十诸天中的第二位天主 也是印度
远古时代,帝释天,这位梵文中的神明,以其雷霆万钧的力量和战斗之神的身份,被世人尊崇。他的全名,释提桓因陀罗,寓意着“能够为天界诸神的主宰者”,亦即“能天帝”或“释天帝”。
在古老的传说中,帝释天原本是一位婆罗门,通过修行福德,最终升华至忉利天,成为天界的守护者。他的身份和形象,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融合,不断地演变。在佛教的产生和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帝释天的形象也逐渐具象化。
佛经记载,当释迦尊下生时,帝释天化现七宝金阶,让他从忉利天一级一级地降临人间。他的存在,如同释尊的守护神,陪伴在释尊的左右,为其引路。当佛陀升于忉利天为母说法时,帝释天手持宝盖,侍奉在佛陀身边。
帝释天的形象,也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在“吠陀”时代,他是战争之神,手持金刚杵,骑着白象,投掷雷电。随着佛教的产生和发展,他的形象逐渐转变为女人变成的帝王。当佛教传入中国后,他的形象更是多样化,有的寺庙将他塑造成少年帝王像,有的则塑造为青年女后像,并附有侍女三人。
在中国的寺庙壁画中,帝释天的形象多为男人女相的少年帝王。他头戴宝冠,身披璎珞,右手执三钴杵,左手置于胯上,乘骑六牙白象。周围环绕着诸天和众眷属,彰显着其不可一世的王者风范。
据《譬喻经》所述,帝释天与阿修罗王之女的一段佳话更是为其神秘身份增添了浓厚的色彩。阿修罗王之女容貌姝丽,帝释天以重金聘求,二者之间爆发大战。经过多次酣战、互有胜负后,最终讲和。阿修罗王以女纳于帝释天,而帝释天则以甘露作为回报。
在水陆画中,帝释天被描绘成一副中国后妃的模样。而在法海寺壁画中,帝释天被描绘得凤衣凤冠,双手合十,既有帝王女后之尊,又有护法之心。三位侍女的形象可能象征着帝释天在忉利天时的三位夫人。她们的姿态和面容都展现了绝妙的构思和巧夺天工的画技。
帝释天是一位充满神秘色彩的神明。他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融合了多种元素,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和多元。他的故事和形象,无疑为世人带来了一场视觉和心灵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