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为什么历史课本里的诸葛亮和曹操长得一模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两位形象颇为奇特的人物,他们仿佛是从古老的时代跨越而来。一个身形高大,身姿矫健;另一个则小巧玲珑,灵动而独特。这样的反差让我们不禁思考,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究竟是何模样?是否真如书中所述,他们的面容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模糊,变得难以辨识。但是当我们翻开文史书籍时,往往会发现一些熟悉的面庞在书页间浮现。这些面孔或许属于帝王将相,或许属于诗人文学家。他们在书中被赋予了永恒的面貌,然而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些面孔似曾相识,仿佛经过岁月的沉淀变得模糊而难以分辨。这些肖像究竟从何而来?它们是否都出自同一本百科全书《三才图会》?这座知识宝库诞生于民间,是中国第一部图文并茂的百科全书。在这部书中,收录了众多人物肖像,从传说中的大神到历代帝王重臣和文人义士,都被赋予了独特的形象。《三才图会》旨在展示天地万物的面貌,收录的肖像不仅仅是历史的蓝本,更是现代许多古籍出版物中帝王将相、诗人文学家的固定形象。那么为何这些肖像如此相似呢?中国画讲究神韵而非形似,肖像画更是如此。在《三才图会》中,肖像基本为半身像,由画匠而非专业画家所绘。受限于时代和资料缺失等因素,画匠们只能通过文字资料来创作肖像。这些人物特征往往是流传已久的固有形象或者具有鲜明个性的角色如门神尉迟恭和秦琼等人在流传过程中形象相对固定而深入人心。《三才图会》中的文臣武将都是历史定论中的正面人物他们的肖像在画匠的描绘下具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尤其是五官的描绘都有一种固定的标准值。然而在现代读图时代学生们会发现课本上的历史人物无非换了装束五官基本一致这一现象引发了关于是否沿用传统图像还是加入现代理解重新创作的取舍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画家们在创作古代人物肖像时往往以身边的人作为模特这也使得古代人物肖像具有了一种现实生活的气息。总的来说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历史人物的面貌或许经过岁月的沉淀变得模糊但我们可以通过书籍和资料来探寻他们的真实面貌。无论是沿用传统图像还是重新创作都应该尊重历史事实并展现出这些人物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