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历史 沧江怒水之间的布朗族
在华夏大地的西南边陲,有一片被“沧江怒水”环抱的山岳之地,这里居住着一个历史悠远、勤劳善良的民族——布朗族。从遥远的古代至今,布朗族人民一直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他们与周围的汉、傣、佤、拉祜、哈尼等民族和睦共处,共同为开发和保卫祖国边疆贡献着力量。
这个跨国境而居的民族,与缅甸境内的布朗族及其他民族友好相处,互通有无,不少家庭更结成了异国姻亲,增进了中缅两国人民的交往与团结。布朗族自称“阿娃”。不同的称呼如“蒲满”、“腊”、“布恩”等,是他们对自身身份的多元认同。
布朗族的先民,自古以来有着丰富的历史演变。他们曾是古代的“濮”人,汉晋时期分布于澜沧江两岸及其以西的广大地区。随着历史的推移,他们逐渐分化、发展成不同族群。其中的“朴子蛮”,主要生活在永昌(今保山地区)、银生(今景东县)一带。
布朗族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布朗语支,分布着朗和阿尔佤两个方言。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主要使用傣文和汉文。在信仰方面,多数人信仰小乘佛教,极少数人信仰。大多数地区仍保留着原始宗教,崇拜祖先和图腾。
布朗族主要居住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岳地带,以山地农业为主。除了生产粮食满足自身消费外,他们还种植茶叶、紫胶等经济作物进行商品交换。自70年代末以来,布朗族地区还发展了橡胶、甘蔗、热带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生产。尤其是布朗族地区,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勐库茶”的主要产地之一,茶叶生产是布朗族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
由于布朗族居住地区较为分散,各自所处的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及与先进民族的交往程度不尽相同,因此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在本世纪50年代,临沧、保山、思茅等地区的布朗族已发展到封建地主制经济阶段,而西双版纳地区的布朗族仍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保留着部分氏族公社的内容。这里的土地绝大部分属于村社公有,耕作方式主要为“刀耕火种、轮歇抛荒”,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相对落后,生产力水平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