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爆发后,朱棣为何差点杀了朱高炽?
迷奇闻网的小编深知读者对于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今天带来的是关于明朝靖难之役期间的一段传奇故事。
回溯到公元1368年,明朝的建立为百姓带来了期待已久的和平生活。“洪武之治”的繁荣仅仅持续了31年,明朝百姓再次被战争的阴影笼罩。这次,战争并非来自外界,而是明朝内部的争斗——靖难之役。
在靖难之役刚刚爆发的公元1399年七月,一支仅有五人的小团队,巧妙地穿越了河北境内,躲避了朱棣的侦查,来到了北京城外。他们自称朝廷使者,请求进入北京城与朱高炽会面。朱高炽虽对五人数量有所疑虑,但还是选择了开城门迎接。双方交谈时,那五名使者呈上了建文帝的亲笔信。信中,建文帝承诺若朱高炽归顺朝廷,未来可封王。
这封信十分蹊跷,因为靖难之役刚开始不到一个月,朱棣刚刚攻破河北诸镇,而建文帝则派出大将带领30万大军北上,声势浩大。在战争中,朱棣手中的军队人数不过数万人。历史上的战役表明,几乎没有政权能够成功打败朝廷。在战争初期,很多人并不看好朱棣能够获胜。
朱棣作为一介藩王,敢于挑战朝廷权威,也是形势所逼。他早期依赖的主要是自己的藩地旧臣,如丘福、张玉、朱能等人。他还有三个儿子是他必须信赖的,尤其是长子朱高炽。俗话说得好,“上阵父子兵”,父亲造反,儿子们必须全力支持。在起兵时,朱棣对三个儿子进行了明确的安排。长子朱高炽因身材肥胖、不善习武而负责镇守北京老巢;而次子朱高煦与三子朱高燧则因英勇善战而随父亲一同南下征战。
那么,为何在建文帝与朱棣即将开战之际,建文帝还要送信给朱高炽呢?这其实是一招非常高明的计谋。建文帝与朱高炽曾一同读书多年,深知朱高炽的性格特点——仁慈忠孝。建文帝的这封密信实际上是在尝试通过朱高炽来离间朱棣父子。如果朱高炽归顺朝廷,不仅可以封王,还能成为双方和谈的关键人物。反之,如果朱高炽不愿意投降朝廷但又被朱棣知道儿子接到了这封信的话则可能使父子间产生隔阂与误会这封信便有了离间的作用。如此一来一往这场内部战争可能就有了转机对于建文帝来说无疑是一举两得的好计策。然而这一计谋却被朱高炽巧妙化解了他在接到信后并未拆开而是直接派人将其交给了父亲这一举动直接破解了建文帝的计谋同时也展现了他对父亲的忠诚和信任当朱棣得知儿子的举动后大为感动并深信儿子的忠诚他感慨道:“我差点杀了我儿子!”从此对朱高炽格外信任立其为太子而后世对朱高炽的评价也颇高。
在《明史·仁宗本纪》中也有相关记载揭示了这段历史的真相这段经历不仅展现了朱高炽的智慧也突显了家庭亲情在关键时刻的重要性更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