跼蹐不安什么意思-跼蹐不安典故出处介绍
娱乐八卦 2025-08-07 20:00www.nilotinib.cn怪圈网
刘备借得荆州之后,周瑜与鲁肃多次前去索要,但每次都未能如愿。一次,鲁肃亲自来到荆州,与刘备及诸葛亮交涉。刘备以取得益州为归还荆州的承诺,使得鲁肃回去后向周瑜汇报时,周瑜深感不安。他知道,刘备意在拖延时间,一旦他得到益州,势力将更加壮大,甚至可能吞并荆州。此时的鲁肃,内心充满了焦虑和不安,形容为“跼蹐不安”。
这一成语故事,源自《三国演义》中的第五十四回,发生在诸葛亮“二气周瑜”的时期,主人公是周瑜与鲁肃。原文中,鲁肃回到柴桑向周瑜汇报情况。周瑜听闻刘备的回应后,意识到鲁肃可能被诸葛亮的计谋所困,认为所谓的借地实为拖延之计。鲁肃在周瑜的质问下,表现出紧张和恐惧的情绪,这正是成语“跼蹐不安”所形容的状态。
历史上的鲁肃与小说中的形象差异巨大。他并非那种老实巴交、犹豫不决的人,而是一个态度坚定、立场鲜明的人物。在借荆州给刘备的问题上,他态度坚决,积极主张借地给刘备以共同抵御曹操。据《三国志·鲁肃传》记载,鲁肃曾极力说服孙权借地给刘备。他不可能因为刘备的回应而“跼蹐不安”。
小说中描述的鲁肃形象,更多的是作者罗贯中通过艺术加工所塑造的。这种差异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与文学的差异,同时也为三国历史增添了许多戏剧性。至于“跼蹐”二字如何读,或许需要大家翻查字典,深入了解这两个汉字。
《三国演义》中的这段故事不仅展现了周瑜与鲁肃之间的交锋,也揭示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人物性格的多样性。通过深入解读这段故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三国历史中的种种纷争与人物间的微妙关系。这也提醒我们,在理解历史时,需要区分历史事实与文学加工,以获取更全面、真实的历史认知。
上一篇:聂夷中的诗作有着怎样的特点?为什么能在唐代诗坛占据一席之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