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被灭后,东吴为何还苟延残喘了17年?
蜀国灭亡后,东吴为何仍能顽强生存十七年之久?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历史的风云,一同探寻这背后的故事。
在短短的时间内,西晋迅速消灭了蜀国,然而并未立即发动对东吴的灭顶之战。相反,东吴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居然坚持了十七年之久。要知道,当时的东吴失去了蜀汉这个盟友,只能独自面对强大的司马集团。尽管东吴的发展趋势呈现衰弱,但他们在这样的困境中依然屹立不倒。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东吴集团能够如此顽强地生存下来呢?
司马氏需要时间稳固政权。在成功消灭蜀国之后,司马昭计划稍作休整便挥师南下征服东吴。然而命运多变,司马昭的突然病逝让他的计划搁置。西晋作为一个新政权,根基尚不稳定,司马炎面临着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稳定政权的角度出发,司马炎必须在确保局势可控的情况下才能挥师东征。
尽管在灭蜀之战中取得了胜利,但司马氏的军事优势并不明显。长时间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兵马和粮草。占领蜀汉后,西晋需要投入更多的兵力来保卫疆土。东吴虽然实力日渐衰退,但在江东的核心地带,其军事实力依然不容小觑。在一段时间内,司马氏的军事实力并未占据绝对优势。
粮草物资的匮乏成为司马氏灭吴的一大难题。经过灭蜀之战和平定淮南叛乱等一系列战役,司马氏的粮草物资严重匮乏。当时的灾害不断,使得各地粮食减产甚至绝收,这不仅加剧了百姓的苦难,更使得朝廷难以征收到足够的军粮。即使西晋有心伐吴,也无力实现。
晋朝大臣的阻力也不容忽视。晋武帝一直打算伐吴,但朝中一直存在大臣的反对声音。以重臣为首的反对派系强烈反对伐吴,晋武帝必须顾及内部团结,对主战派和反战派一视同仁。为了推进伐吴之战,晋武帝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让贾充担任大都督统帅三军,并给予各路主将实际的军事决策权。
东吴集团仍有一定的实力尚存。尽管后期看似只是苟延残喘,但东吴集团割据江东数十年,实力犹存。在人口数量、兵力和地盘等方面,东吴的实力远超蜀汉。也就是说,司马氏想要灭掉东吴,需要付出比灭蜀更大的代价。对于刚刚经历灭蜀之战和平叛淮南的西晋来说,各方面消耗巨大,必须恢复一段时间才有可能具备灭吴的能力。这就给了孤立无援的东吴存活的时间,直到公元280年才被彻底灭亡。
在这十七年的时间里,东吴集团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和智慧,顽强地抵抗着强大的司马集团。尽管最终无法避免灭亡的命运,但他们的坚韧和毅力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