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刘备竟并没有去东吴招亲-
东吴招亲,这一精彩篇章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得有声有色。历史上的真相并非如小说所言。刘备并未亲自赴东吴成亲,而是派人送孙夫人到荆州之地与他完婚。这一切发生在建安十四年,即公元209年的冬季。
那时,孙权坐镇京口,即今日的镇江。演义中的甘露寺看新郎的情节,只是小说家的戏说。实际上,吴国太夫人已在建安七年,即公元202年去世,无缘去佛寺看新郎。
刘备与孙夫人的婚姻并非为了夺回荆州而设的“美人计”。相反,他们的成亲是在周瑜提出将刘备囚禁的计谋之前。历史记载,刘备是在得到荆州之后,以女婿的身份求借荆州,但孙权最初并未同意。
周瑜及其他东吴群臣都反对借荆州给刘备。后来,鲁肃接任周瑜职务后,孙权才听从他的劝说。这时,刘备与孙夫人已经成亲约有一年。刘备的婚礼并非在镇江举行,而是在石首。
为何选择在石首成亲?这很可能是因为礼节上的考虑。孙夫人从京口溯江而来,刘备需前往迎接。石首位于江边,山色秀美,迎亲队伍可以张灯结彩,沿途繁华景象也因此得名。石首因此被称为“刘郎浦”。
诗人吕温经过石首时,曾口占《刘郎浦》一诗,描绘孙夫人到石首成亲时华贵的景象。真正洞房续佳偶之处并非镇江,而是荆州市的石首。
孙夫人被接到公安后,他们的婚姻生活开始了。孙权主动嫁妹,旨在与刘备结好,共同对抗曹操。这场政治婚姻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由于荆州的地缘政治重要性,孙、刘两家都对其势在必得。孙权对借出荆州后悔不已,而刘备则一再借故推托归还。双方矛盾不断加深,最终导致了一系列的纷争和冲突。
残酷的政治斗争表明,政治婚姻通常是短命的。纵然孙夫人个性温顺,是个贤妻良母,她与刘备的婚姻也无法逃脱政治斗争的宿命。有的史学家假设如果孙夫人带走阿斗,也许可以避免孙、刘两家的失和。这种设想忽略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政治家总是把政治利益摆在首位,不会因为个人情感而损害大局。对刘备而言,即使失去阿斗,他也不愿失去荆州。在关羽失荆州后,刘备刚称帝就倾国之兵伐吴夺荆州,这充分证明了他对事业的执着和决心。
《三国演义》中的东吴招亲虽然富有戏剧性,但历史上的真相却更为复杂和残酷。政治婚姻往往难以美满,因为它总是受到政治利益斗争的影响。刘备与孙夫人的婚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网络配图所揭示的历史真相
网络时代的配图有时也能揭示历史的真相。当我们看到那张关于三国时期的配图时,不禁让人深思。三国时期刘备并没有前往东吴招亲,这场婚姻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背景和古代妇女的无奈命运。孙夫人在这场婚姻中更像是一个牺牲品,这一事实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古代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和遭遇的不幸。
《三国演义》这部经典之作,虽然在描述孙夫人时采用了儒家的标准,赋予了她更多的美德和光彩,但这却掩盖了历史的真相。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美化甚至扭曲了历史的原貌。毛宗岗父子更是在原著的基础上增写了孙夫人投江殉夫的情节,试图进一步美化这桩充满政治色彩的婚姻。从历史的视角来看,这样的做法并不恰当,甚至有可能误导读者对历史真相的认知。
历史的传承总是经过岁月的沉淀和演绎,但真实的面貌往往隐藏在层层迷雾之中。网络配图或许只是冰山一角,但它揭示了历史的残酷现实:在那个时代,妇女往往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孙夫人的故事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更是古代无数妇女命运的缩影。我们不应被华丽的传说所迷惑,而应深入历史的真相,真正理解并尊重历史背后的每一位人物和他们的命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接近历史的真相,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