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中诸葛亮都举荐过哪些人?最后是何结局?
《出师表》: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传世之作
随着北伐中原的脚步临近,丞相诸葛亮为了年幼的后主刘禅和蜀汉的基业,写下了《出师表》。这篇表文凝聚了诸葛亮的心血与智慧,其目的不过是为了勉励刘禅亲贤臣、远小人,让蜀汉兴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其中的四位重要人物。
一、志虑忠纯,蜀朝股肱——费祎
费祎年少时便游学入蜀,因其才华横溢、志虑忠纯,被刘备所器重。在诸葛亮北伐前,他受命出使东吴重修两国盟好。面对东吴的诸多刁难,费祎不仅言辞犀利、义理充沛,还展现出了高超的智慧和胆识。他曾多次化解魏延和杨仪的矛盾,为蜀汉的稳定立下汗马功劳。在诸葛亮去世后,费祎继续为蜀汉效力,不仅善于处理政务,还能在闲暇之余接待宾客、博弈下棋。他虽爱好博弈,但处理事情却井井有条。费祎的才华和品德,使他成为蜀汉的股肱之臣。这位股肱之臣最终遭到刺杀,英年早逝。
二、秉心公亮,匡主护国——董允
董允是《三国志》中一位独立传的人物,他的事迹并没有记在其父董和之后,而是独立记述为一传。可见其人之卓越。董允为人正直、是非分明,常直言匡正刘禅的不当行为。他担任侍中兼领虎贲中郎将,负责宫中宿卫亲兵,为蜀汉后方的稳定立下汗马功劳。蒋琬曾与其他官员一起上书刘禅表彰董允的功勋。然而董允坚持不受封赏。后来诸葛亮去世,刘禅渐长,宠信奸佞,黄皓欲擅权专政,都被董允斥责。董允在世之日,黄皓的官位一直不过黄门丞。这位匡主护国的忠臣,为蜀汉的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他的去世,让蜀汉失去了一位重要的支柱。
这两位人物,费祎与董允,他们是蜀汉的两大支柱,为蜀汉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才华和品德,让人感叹不已。他们的故事,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在诸葛亮北伐的大背景下,他们的事迹更是显得熠熠生辉。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蜀汉的历史,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三、语焉不详,令人扼腕叹息
郭攸之,昔日蜀汉建兴二年(224),被任命为黄门侍郎,日后更升迁侍中。他与费祎、董允共同受到诸葛亮的器重。当诸葛亮北伐之际,特地提及此三人,称誉他们为“良实之士,志虑忠纯”。郭攸之以其器业才能闻名于世,为人温和,虽被委以与董允共同监督后主的重任,但在政事上却鲜有发言权。他的事迹鲜有流传。
将军向宠,性情淑均,擅长军事。在蜀汉的一次大败之后,因其统领的兵卒无损失,受到刘备的赞誉。建兴元年(223),后主刘禅继位,向宠被封为都亭侯。后来,他被人推举为中部督,掌管宫廷宿卫军。他的角色与曹操的虎豹骑统领曹纯相似,虽统领精锐,却难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建兴五年(227),诸葛亮北伐之际,向宠被提拔为中领军,这是蜀汉最高的军事职位。除了负责选拔武官、监督管制诸武将等职责外,还有开府的特权。命运多舛的向宠,因汉嘉地区的蛮夷叛乱而丧生于乱军之中。其后,他的部下奋力战斗,夺回其遗体,安葬于成都。
诸葛亮的推荐并非毫无道理。蜀汉政权起源于荆州,若荆州未失,两派人士尚能和谐共处。失去荆州后,仅余的益州使得局势变得复杂。诸葛亮在考虑北伐之际,必须安排亲信以制衡朝中势力。虽然其中难免有私心,但费祎、董允、郭攸之以及向宠都是有才能且正直的人。他们作为刘禅身边的人,也对刘禅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幸好刘禅理解了诸葛亮的良苦用心,重用了这四人,才让诸葛亮能够安心北伐。
这四人虽然因历史记载不详而鲜为人知,但他们在蜀汉政权中的角色和影响不可忽视。他们的命运与蜀汉政权的兴衰紧密相连,他们的才华和贡献值得被更多人知晓和铭记。他们的存在,为蜀汉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