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频繁更名 根在行政主导
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来看,我国部分高校的更名现象,更像是一场对名声和利益的追逐,而非真正基于办学定位和实际发展需要的考量。尽管在某些情况下,高校更名是出于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脱钩,或是学校整体办学定位发生变化的需要,但更多的更名似乎更多地追求了校名的响亮和在教育资源配置体系中获得的现实利益。
针对近期“四川医科大学”再次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的事件,《中国青年报》发表评论指出,许多学院更名为大学,实质上更像是“面子工程”,而非实质性的改变。大学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其名称的响亮,而在于其独特的办学精神和深邃的教育理念。尽管高校办学者对此道理心知肚明,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高校频繁更名呢?
校友们对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品牌丢失的质疑,反映了他们对校名变更的复杂情绪。他们不愿丢掉原有的校名,但当学校决定更改时,也只得接受。而教育行政部门在处理这类问题时,进行复议是履行行政职权的表现。对于四川医科大学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的复议结果,似乎是一种两边都不得罪的折中方案。但对于校友和关注者来说,这样的更名是否过于随意,是否缺乏充分的论证?
事实上,高校更名并非不可,但必须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实际发展需要。例如,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的脱钩、学校整体办学定位的变化等情况下进行的更名是合理的。在现实中,一些高校更名的背后,隐藏着对部门按不同校名级别对待高校的现实考量。从学院更名为大学,不仅让校名显得更加高大上,还能在项目、学科发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获得更多的支持和更大的空间。在某种程度上,更名代表着部门对学校办学的认可。
如果我们有一个不以校名级别来配置资源、评价学校办学的教育管理和评价体系,那么高校办学者或许就不会如此追名逐利。像麻省理工学院这样的重视学校办学内涵和品牌的大学,其校名历经百年而未曾更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美国的教育环境并不以校名为评价学校高低的唯一标准。要真正促进高校办学质量的提升,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构建我们的教育管理和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