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闲暇时光之弄虫蚁:飞禽走兽昆虫鳞都可
虫蚁世界:古代宠物界的独特魅力
自古以来,人们都有饲养宠物的爱好。在古代,有一种独特的宠物文化,那就是“弄虫蚁”,与现今的养宠物有异曲同工之妙,却更具创意与趣味性。
据宋代佚名《东南纪闻》记载,“艮岳”初建之时,官僚们面临一个难题:四方贡献的飞禽无法尽数调教。这时,一位名叫薛翁的市民展现了他独特的技能。他模仿飞禽的鸣叫,吸引它们前来,再用美食让它们吃饱,继而随意翱翔。经过薛翁一个多月的教学,“艮岳”中的飞禽无需召唤便自飞而来,甚至在鞭扇之间也不畏惧。当徽宗皇帝驾临时,群鸟飞翔迎接,场面宏大壮观。薛翁因此得到了皇帝的赏赐和加爵。
“弄虫蚁”不仅能增添气氛,还受到了历代的重视。在宫廷中,甚至有用训练过的老鼠进行表演,它们用细链条拴在一起,按照主人的命令将链子缠结再解开,这种“特技老鼠”令人叹为观止。
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中记录了一只大青蛙教小青蛙们学念书的故事,而清代袁枚在《子不语》中描述了一个乞丐表演的“蛤蟆戏”。场上,大蛤蟆坐在小木椅上,八只小蛤蟆环绕着它,静听教诲。乞丐命令“教书”,大蛤蟆便领着小蛤蟆们齐声叫唤,如同学生跟随老师读书。《闻见偶录》也有关于“蛙教书”的记录。
至清代中后期,这类“弄虫蚁”的表演愈发多样。在北京的天桥,曾有一位老者表演“老师给学生上课”的情景,用一大八小九只青蛙进行表演,令人叹为观止。更有奇者,有人携带十二孔的木盒,每孔都有一只青蛙,敲击蛙首时,它们会作出鸣叫声,如同击打云锣般奏出美妙的音乐。
这些“弄虫蚁”的表演不仅令人惊叹,更是古代宠物文化的一种生动展现。它们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艺术的追求。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今,虽然这种古老的宠物文化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历史记录感受到它的魅力。这些生动的故事和传说,让我们不禁对古人的智慧和创意表示敬意,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